鸟类环志是一种研究鸟类迁徙和分布规律的重要手段,目前普遍认为科学的鸟类环志始于1899年丹麦教师Hans Christian Cornelius Mortensen。据传是他首先将带有地址和编号的金属环戴到捕捉的鸟类身上,然后放飞,其他人发现了这些带有金属环的鸟类后通过信件联系他告知发现的时间和地点,这样便完成最简单的鸟类环志和回收的过程:捕捉鸟类-系戴环志标记-记录相关信息和数据-放飞-回收!
这样的过程可以让鸟类研究者们进一步了解鸟类的迁徙和分布规律,当累计的数据足够多时甚至可以勾勒出大概的鸟类迁徙路线和规律,为进一步的鸟类研究提供更多的帮助,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这种方式的回收率还是比较低,因为金属环上面的信息基本上只能拿在手上才能准确地辨认,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得靠重捕才能读书金属环上面的信息了。所以以前的环志记录回收很大程度上依赖各个环志站重捕,回收率可想而知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百多年后今天鸟类环志已不是当初的样子了。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为鸟类环志和鸟类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目前全世界有许多国家已经开发了许多款适合不同大小体型的卫星定位跟踪器。(各种追踪器的图片)
这些卫星定位追踪器配合软件使用可以获得比金属环回收更多的信息,甚至可能现在已经能做到实时回传的水平,科研人员只需在手机上打开相关的app就能看到带着追踪器的鸟类现在在何处。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鸟类学家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鸟类学家们现在可以通过卫星定位追踪技术更便捷地了解鸟类整个迁徙过程,甚至可以发现以前极少关注但是却对鸟类而言非常重要的栖息地,从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当然,这些“新技术”并不廉价,对鸟类个体大小也有要求(雀形目大多数鸟类无法背着哪怕是最轻的追踪器飞行),而且还面临随时丢失的风险。即便能成功回传数据也不见得可以高枕无忧了。
2019年就曾出现俄罗斯动保组织环志的一只草原雕偏离正常的迁徙路线,导致额外产生许多通讯费用之后,该组织不得不在网上众筹费用给它充值的情况(新闻截图)
那有没有折中的方案呢?
能不能在金属环环志的基础上,不大幅增加预算的情况下显著提高回收率呢?下面这种通过颜色组合和带编码的旗标的应用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无需重捕鸟类,只需通过高倍望远镜观察或者长焦相机记录所看到带旗标的鸟类颜色组合和编码,然后回报给相应的鸟类学家和组织就可以了,这是不是大大提高了回收率而不必额外增加许多预算呢?
(带编码旗标图片)
随着越来越多的观鸟爱好者走向野外观察,也会一定程度上增加环志回报的机会,让我们在为个人爱好打发业余时间的同时,也有机会为研究人员做一点小小的贡献,何乐而不为?
此外,当我们在观鸟过程中通过观察旗标,回报信息得知我们观察到的鸟类的一些信息后,似乎跟鸟类又建立了另一种联系,当下一个迁徙季来临时,对能否再次与它们重逢充满期待。
Lisa观鸟网 Copyright ©2020. 粤ICP备17128656号-1